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观音阁里拜观音

2024-01-02 09:44 本文来源:未知 作者: 暗香 点击量:
(1)观音阁里拜观音
      在万溶江两岸,除了厂坪街的观音堂,溶江南岸还建有一座观音阁,站在溶江北岸看对岸码头边耸立的观音阁,红墙黛瓦,金碧辉煌,远比乾州古城城隍庙后的观音堂耀眼的多。
 
(隔岸远眺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乾州古城对面的万溶江南岸,由观音殿、弥勒殿及住持居所等建筑组成,这里的水运码头与古城铁匠码头隔河相望,现被称为观音阁码头。来到观音阁前,一座牌楼式山门立于阁的左侧面,山门中间的立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曰:“东风拂面,烦恼散尽得般若,”下联为:“普度众生离相自在皆成佛。”
 
(观音阁山门)
      进入山门抬头便是一栋三层木质阁楼,阁楼坐东朝西,北临万溶江,对岸即为乾州古城,阁楼第一层为观音殿,殿内供奉跟千手观音像一尊其中两手手持法杖,安坐在龛笼中,法相庄严。
“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
 
(观音阁楼)
      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有两种,一种是真塑造1000只手,每个手掌心中一只眼,千手的排列犹如孔雀开屏似的排在观音身后。另一种是以42只手代表千手,除中央两只手合掌外,左右各有 20只手,每只手代表25只,象征1000只手,手上各有眼睛,分别执各种法器。
      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随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灵运宝千手观音吊坠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
      观音是何许人也?据考,她的原生地为邢台南和县瓦砾岗和白雀庵,算起来应该是中土的本地菩萨。《搜神记》二十卷记曰:“妙庄王有三女,长妙音,次妙缘,三妙善,妙善即观音大士。王令赘婿不从,逐之御花园,居之白雀寺,苦以搬运,极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毁于焰,大士无恙如初。命斩之,刀三折;命缢以白练,忽黑风遮天,一白虎背之去。至尸多林,青衣童侍立,遂历地府,过奈河桥,救诸苦难。还魂再至尸多林,遇一耆硕,指香山修行。后,庄王病急,剜目断臂救之,尔时道成。空中现千手眼,故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广大感观世音菩萨。”
      经师傅同意,我沿着阁楼右侧的楼梯登上观音阁二楼,这里供奉的是三尊释迦牟尼佛像,菩萨慈眉善目,宝相庄严,一幅我佛慈悲、普度众生的模样,望之则产生一种安逸的情绪,似乎周边一下变得空灵,烦恼顿失。
 
(观音阁边弥勒佛)
     在观音阁下方临近万溶江边的低台处,又建有一栋木质穿斗五开间的飞檐建筑,两边是游廊,中间三开间正中开了一个拱形门,用砖石砌成,两边是八边形木花格窗,中堂供奉的是一座弥勒佛像。
相传弥勒原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弟子,先于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
      弥勒佛是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宽容和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弥勒佛寓意慈悲宽容、乐观豁达,笑口常开。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句话便是对弥勒佛最好的诠释,这是在告诉世人,应该乐观豁达,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在无为中显示有为。
 
(观音阁内客堂建筑)
      据资料记载,观音阁始建于清朝初年,为三层木结构楼阁,典型的江南挑檐、穿枋、斗拱。1795年湘西地区爆发乾嘉苗民起义,该阁楼被焚烧,1836年同知杨镇源重建时,添置三间偏房一座门楼。民国初年失火全毁,1927年重建,取“观音送子人才旺,楼阁伴江世代荣”之意,自那时以来,历经近百年,这座纯木结构的楼阁还得以完美保留还真的算上一个奇迹。
      乾州陈金章曾有赞观音阁诗一首,现碑刻在观音阁围墙边,读来郎朗上口,今特录之,诗曰:
五岭环青芳草稠,和风梳柳荡渔舟;
顽童戏浪金龙滚,少女浣纱鸿雁留。
千手观音慈普渡,百年香火善如流;
楼头北望齐云处,气势恢宏壮古州。
 
(2)节孝坊前说贞洁
      在观音阁前面就是万溶江南岸的观音阁码头,从乾州古城渡船上观音阁码头,不远的地方我们还会看到一座硕大的贞节牌坊立在面前。
      这座四柱三开洞节孝牌坊,正中阴刻“圣旨旌表”五龙抱拥的石匾,下叙“诰封一品老夫人节孝周母陈太老夫人之坊”,左右两个门洞上方各阴刻了“冰清”“玉洁”两个大字。中间两柱阴刻一幅对联,内容为:“令子能读父书移孝作志画荻高风垂懿范,文孙克勤王事既贞且寿含饴洁世沐恩伦。”外石柱上也刻有一联,曰:“家庆国恩紫气来迎王母寿,言坊长表徽音长奉女宗贤。”
 
(钦赐周老夫人贞节牌坊)
      什么是贞洁?贞节最早指有纯正高洁道德观念的女性。后狭义指“贞节牌坊”,是古代通过兴建牌坊建筑,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或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的活动 。相传,我国古代最早修坊表彰女性贞洁的皇帝是秦始皇,他为一个终身守寡不再嫁,名为巴清的女子修了“怀清台”并邀请她至都城咸阳安享晚年,以表彰其贞节。
      据专家考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真正让“贞节牌坊”兴起的还是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令,族表节妇,同时规定了“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嘉奖贞节的特别命令。清代《礼部则例》规定:节妇,即“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贞节烈女,包括“遭寇守节致死”,“因强奸不从致死,及因为调戏羞忿自尽”,以及“节妇被亲属逼嫁致死者,童养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调戏致死者”等等。每年地方绅耆,族长、保甲长都要向官府公举节妇烈女,各级官府都要给予表彰。京师、省府、州县各自修建“节孝祠”,矗立大牌坊。被旌表的妇女题名坊上,死后设位祠中,春秋致祭。并由官府发给三十两“坊银”,由本家为其建坊。节烈事迹特别突出的,皇帝还亲自“御赐诗章匾额缎匹”,节妇烈女的名字列入正史和地方志。
      董家遵在《古今图书集成》中统计,由周至五代有记载的贞节烈女仅 92 人,宋代时倍增至 152 人,元代增至 359 人,明代三百年间则井喷般地猛增,贞节烈女的人数达到空前的 27141 人。清代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竟然高达 100 万人,那时的妇女获得旌表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性风潮  。这其实是封建王朝礼制对妇女生命权的粗暴践踏,早就被历史唾弃。
      “乾州贞节牌坊”被誉为湘西三大文物之一,牌坊雕刻的龙凤形象为凤在上龙在下,全国罕见,不仅颠覆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认知,而且对后世之人具有说教的意味,使贞洁之女性成为后世女子之楷模,凸显了母爱之伟大。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