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乾州古城的箭道·城隍·观音庙

2023-12-22 16:17 本文来源:未知 作者: 暗香 点击量:
(1)
      过风雨桥再到万溶江北岸,便是乾州古城的箭道。箭道是旧时官府所设练习射箭的场所。现代人常把“箭道”写成或误认为“前道”,实在是不知它的用途的缘故。
乾州古城箭道
 
      如北京恭王府后罩楼的后檐墙与花园之间,就建有一条近200米长的宽阔的青砖道路,这条路不仅仅作为日常通行之用,还是旧日王爷及其子弟们演习跑马射箭的地方,故称为“箭道”。

北京恭亲王府的箭道

(2)
乾州古城城隍庙
      由古城箭道穿过旋潭石桥桥洞沿万溶江北岸上行,我来到古城上河街,无意中看到这里的城隍庙,甚是惊奇。这是我到吉首工作21年来第一次知道并亲眼见到它的存在。
      据资料介绍:乾州城隍庙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乾隆六十年毁于战火,曾于嘉庆六年,道光十年两次重建,总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8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硬山穿斗抬梁式砖木结构。后因年久失修仅存主殿,左右厢房及山门实际已残破不堪。上世纪九十年代,富裕起来的乾州群众义捐30余万元,在原址上恢复重建该庙,于是便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乾州城隍庙。
城隍庙山门
 
      乾州城隍庙位于古城厂坪街,其大殿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了山门、通道、过厅、游廊、庭院、大殿以及最高层建筑玉皇殿。山门为青砖飞檐,高高耸起,正中最高处嵌有“城隍庙”的立式匾额,立式匾额下嵌有一横匾,上书“保境安民”四字,大门两侧嵌有一幅对联:“浩浩宇宙阴阳皆大道,朗朗乾坤因果总循环。”大门两边各开有两扇八角花格窗,甚是肃穆威严。
      进入城隍庙,中间是一宽敞的天井,左右两边是两层带走廊的厢房,厢房的窗户系木质雕花窗格,廊道护栏系木质方格,在厢房的尽头上七级石阶便是城隍庙大殿,大殿门楣正中有一竖形匾额,上书“城隍庙”三个大字。大殿正中安坐一尊城隍雕像,头戴古代官帽,蓄着胡须垂在胸前,神情威严。在大殿正后侧突兀一座三层木穿枋挑檐楼阁,上书“玉皇楼”三个烫金大字,给人一种高高耸立之感。
城隍庙主殿及两边厢房,最高处为玉皇殿
 
      我站在城隍尊像前和手拜了拜,忽听得大殿后左侧传来阵阵木鱼声,馨香袅袅,佛号绕梁,原来这里已经是乾州 观音堂 地界。
      观音堂不大,与城隍庙相比其大殿紧挨城隍庙玉皇楼,系一间平房,空间低矮、狭窄,观音金身屈居此地,似有不适之感。但所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与城隍殿的寂静对比,这里的香火似乎更甚,可谓:木鱼佛号声声入耳,禅香袅袅透人心扉。它带给人们的是另一种安慰和宁静。

 
乾州古城观音堂山门

      观音堂的山门开在城隍庙的右后侧,门楣两侧各嵌一幅对联,中间一联为:“万感通灵,甘分杨柳枝头露,一声救苦,香散莲花座上春。”外侧一联曰:“碧水翠澄南海境,芳园秀拥普陀山。”直到这时,我才方然而悟,难怪在城隍庙山门前的两个铁香炉中,左边刻有乾州城隍庙,右首则刻有乾州观音堂的字样。粗看去,这对香葫芦已锈蚀斑斑,好似年代已经过去久远,实际上铁香炉的铸造时间系公元2009年。
      什么是城隍?根据东汉班固在《两都赋序》一文“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的记载,“城隍”原指护城河。早在中国古代周朝的时候,城隍就成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建造高墙,泛指古代有城墙的城池;“隍”指城墙四周外围没有水时的护城河河道。“城” 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由于古代人们对上天诸神有着强烈的敬畏之心,认为凡是所用所得都是神的赐予,包括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件都各自有着神的掌控,厨房有灶神,门有门神,厕所有扫把星等等,而“城隍”就是一个城的守护神。中国古代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但到宋代才被列为国家祀典。
      出得城隍庙,我一直在想,作为保一方平安的乾州城守护神,乾州城隍庙里不知道供奉的到底是谁?倘若单凭其山门上镶嵌的那块“保境安民”横匾,乾州古城中的罗荣光、杨岳斌以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而牺牲的所有民族英雄们都可以成为乾州的城隍并享受世世代代民间烟火的供奉与尊崇。
3
宝塔镇河妖
      万溶江古称武水源于凤凰境内万山深处。其南支在原凤凰双河社区境内,与北支湾溪河汇流后水势大增,先是一路由西向东狂奔,然后转向北进突到北岸鳌头坡处已成疲惫之势,被鳌头坡山势所阻后掉头再向东南流往乾州古城并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回水湾,一折一绕水流回漩冲击出一个S形的深潭,这个深潭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旋潭”。

鳌头坡对面回水湾——旋潭

 
       鳌头坡系 靠近江边的平地上自然生成 一座小山包, 形似鳌鱼头突出一截伸入万溶江中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 始就在此筑 乾州小石城, 历时
       据《乾州厅志》记载,鳌头坡上的明代小石城周长二百三十九丈,仅将李家院子、田坪、马王庙等几处小地方包围其中。石城开有东、西、南三道城门,城上设炮台两座,主要功能是屯粮、驻兵和养马。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 1714年),乾州厅同知周全功对小石城有过一次重修,但城垣长度未扩增,城中设乾州厅同知署和游击署,城外有四百多户人家。

鳌头坡上河神庙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时任乾州厅同知佟世英在小石城外围加筑土垣四百余丈,墙高八尺,宽五尺,开城门四座,将小石城、鳌头坡、上下河街、箭道子、城隍庙、关帝庙、演武厅,以及四百多户人家全包围入土墙内。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朝廷拨银八万三千四百余两,由乾州厅同知赵贵览主修乾州大石城,周长六百零四丈,开东、南、北三城门,设城楼三座、炮台三座、角台两座、东西关厢各一座,并在南门外加建月城,旁开两门, 这就是 “三门开” 的来由

 

 
      
如今的鳌头坡除还存有城隍庙外,还有黑神庙、河神庙及无数土地神的小庙堂。
     鳌头坡 黑神庙, 据说 供奉 的是 唐朝名将南霁云。南霁云 贵州人 氏, “安史之乱”中协助张巡、许远镇守睢阳抵抗安史叛军,屡建奇功。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睢阳陷落,南霁云兵败被俘,慷慨就义。 因其 生来面黑,死后黔地人民建庙供奉,称其为黑神。 可惜黑神庙一直大门紧闭,不得见庙里乾坤。但黑神传说的主角张巡有香火供奉我就在无锡惠山古镇看到过,那里的张中丞庙就是他的祭祠。
(图源网络)
 
      与城隍庙的堂皇景象相比,鳌头坡黑神庙已显得破败不堪,大门长时间紧闭,从门缝里描向内堂,内堂漆黑一片,依稀有尊黑乎乎的泥塑像前,还有一只忽闪忽闪的蜡烛燃烧着,显得颓废而神秘。只有万溶江河边的河神庙和土地庙香火依然不断,毕竟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老百姓就认这个理,古代是这样,现在也如此。


鳌头坡民居小篆对联
 
      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脉,乾州鳌头坡居民的文化底蕴就显得深厚。我曾在一户居民门前驻足,端详其大门的对联内容,对联用的是篆字,一时之间好难辨别,琢磨半晌,才发现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万道祥云腾吉舍,”下联为:“九重春色映华堂。” 横批:“春满乾坤”。想来真是惭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到六十竟连一根毛线都没有理清,真实枉对祖宗圣贤。
      万溶江水南北两支在双河镇合流后,一路向东突进,待到被山峦所阻改道向北,一头撞进鳌头坡怀抱,不得已再次转向东流,萦回转折间将北岸的鳌头坡和南岸的漩潭村分隔两岸,形成一个太极阴阳鱼图案。就在阳鱼眼睛处,一座砖石结构的九级塔高高耸立,造型精美,塔与下游三喜鹭桥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飞龙过江与宝塔镇河妖的风水局,一把勒住汹涌而下的万溶江水,使其缓缓而下,滋润着乾州古城的老百姓一代代居乐业。
      据龙骏峰在《乾州八景之“武水环青”》一文中考证:乾州古时的“武水环青”景观,就是古城上河街至鳌头坡这三四百米的河段。
      旋潭“九合塔”其实是“喜鹭桥”的配套建筑,此前这里也并没有修有砖塔。九合塔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制式建筑,塔名取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意。塔体结构一般是八角、九层、八十一个飞檐角,象征九九归一、八方响应、政通人和。故称九合塔。旋潭“九合塔”共有四个门洞,塔高九层,塔内建有楼道可登楼更上一层,塔顶八角各卧有一条飞龙,齐聚塔尖玲珑球,塔内每层配套以全州主要景点为原型的浮雕装饰。每当夜色降临,万溶江边两岸民舍彩灯齐放,喜桥犹如彩虹,塔楼变身玲珑,光柱四旋,射灯直至苍穹,美之景象难以言状。

近观九合塔
 

夜幕中的九合塔与三喜鹭桥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