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冬至”阳光

2022-01-19 09:37 本文来源:未知 作者: 暗香 点击量:
      今日“冬至”。
      360百科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该体系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分,每一等分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它自上古时代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被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位列22,排在其后的就是“小寒”和“大寒”,由此可见,从冬至以后开始,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
      一年又一年,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常过常新,但岁月却在循环往复中一天天一年年地流逝,让我们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据史书记载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是要举行祝贺仪式的,当时称为"贺冬"。《后汉书》就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的记载。这类似于敬畏自然的传统,应该与古人讲究的“敬天法祖”一脉相承。
      中国人“敬天法祖”其实是一种文化自信,目的就是传承中国自古以来的道统和文化。中国文化数千年,传承至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夏文明是世界范围内,唯一没有中断且最久远最深邃的文明,它始终是我们受用不尽的文化财富。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相比于其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仍然要慎终追远,不忘“传统美德”并加以推陈出新。对于这一点,我想我们曾经走过弯路,有许多的教训可以总结。
      在一定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曾经不仅不承认大自然所具有的威力,而且还过分夸大人与自然对抗的能力,只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以人定胜天的理念和大自然客观规律去扳手劲,渐渐地我们发现,我们对身边的环境越来越陌生。强烈的紫外线穿透地球的臭氧层,夏天热的让人无法呼吸,冬至过后依然看不到雪的影子。地球的两极冰川在不断地融化,春夏秋冬这个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的自然现象,逐渐在我们的面前消失,变得越来越模糊。人类的贪婪和自私,正在不断地威胁着自己生存的家园,使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经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悠然的生活,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浩瀚宇宙,人类拥有的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生态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是“国之大者”,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顺自然规律者兴、逆自然规律者亡。人类文明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并将其置于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我们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具体路径。
      毫无疑问,“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呈现出多元之美、系统之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长期以来的期盼。君不见“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世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我们心中的那个美丽世界一定会到来。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