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爱晚亭与岳麓寺(一):满山红叶映枫亭

2022-01-13 20:52 本文来源:未知 作者: 暗香 点击量:
      岳麓山下清风峡内有一形制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的亭子,原名红叶寺,又称爱晚亭。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因取唐朝杜牧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得名。

(爱晚亭)
      爱晚亭亭形为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圆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匾额,匾额上的字系毛泽东所题。
      亭子正面外围的石柱上刻有一对联,上联曰:“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下联是:“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相传,该对联系宣统三年(1911年)时,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在原山长罗典所题爱晚亭对联“山径爱好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点,一双驯鹿待笼来”的基础上改“鹿”为“鹤”一字而来。为此,有人评价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之学识才情,资历名望,不可谓不高,程氏毅然改其联,可见程氏文胆不可谓不大。就本幅对联而言,“山径”、“峡云”之切地切景,“晚红”、“深翠”之达意应时,“舒”、“滴”之生动传神,均富于画意诗情,意象生动,不得不使人钦服。今日细品其联,我倒是觉得,特别是一字之“改”,由“静”而“动”由“陆地”转到“天空”,“鹤”之于“鹿”显然是眼高于顶,视野开阔心有所寄,立意更为深远也。
      冬月的长沙枫叶已经泛红,岳麓山清风峡内各种树木茂盛已盖过当年,枫叶在这里已成为一种点缀 。今日故地重游,忍不住在爱晚亭西头按下相机的快门,却不料留在镜头里的竟然只有老头、古树和亭子 ,连
游人也一时稀落的没了人影。满地枯黄的落木莫不预示着“韶华已随东流水,千呼万唤终不回”,我们也即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今日与爱晚亭相会,乃是四度重逢。爱晚亭依然亭亭玉立在清风峡口的绿荫丛中,与世无争,且时刻作展翅欲飞状,幻想到天宫一游。
      几十年前我与爱晚亭初识时的路径似已不记得了,我也曾试图去寻找那株有2008年这一特殊标记的紫薇树,可惜最终变成一种徒劳的单相思。
      信步随缘,我走过一小桥,来到爱晚亭侧后约二十米的地方。这里有一座草亭,亭子中间有一石碑,碑上醒目地刻着“放鹤”二字,这就是岳麓山“放鹤亭”。该亭“土气”而“简陋”,本与爱晚亭无法媲美,但它的怀里却藏着一件宝贝,这就是“二南石刻”。  
      所谓“二南石刻”系清宣统三年(1911年),时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的程颂万修葺爱晚亭完工时,专刻南宋岳麓书院山长张栻(号南轩)《清风峡诗》和清代湖南学政钱沣(号南园)《九日岳麓山诗》于亭内一方石上。并题铭:“宣统三年秋,修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二先生诗,并征罗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宋与清朝代不同,中间还隔着元、明两个朝代,张与钱两人相差600岁。但因二人都是当时湖南学界领导,且都曾游过岳麓山,还留下了诗作,名号中恰好都有个“南”字,于是,程颂万便将这亭中方石取名为“二南诗刻”。据资料介绍,原本立于爱晚亭内的这块方石诗刻,是1952年才迁往草亭——“放鹤亭”的。

放鹤亭 及“二南”石刻)
      从第一次与爱晚亭邂逅,到今天的再度重逢,一晃4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转身一辈子。昔日一少年在不经意间就变成了一老翁,这就是如刀的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印记。

(雪扮爱晚亭)
      “亭”,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形制,源于周代。《园治》曰:“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营造法原》也将亭定义为“停息凭眺之所。”因只供人们休息、乘凉及观景用,一般为开敞性结构,顶部则分为圆角、八角、圆形等各种形状。
      长沙岳麓山清风峡内的“爱晚亭”与北京的“陶然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和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陶然亭”位于北京右安门东北的先农坛,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西部构筑的三间敞轩,因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故称“陶然亭”。

(陶然亭)
      “湖心亭”原名振鹭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称清喜阁,明万历年间重建时被改名为湖心亭。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1598年)浙江杭州司理胡来朝曾作《湖心亭柱铭》:“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清人许承祖(浙江海宁人)也有诗赞《湖心亭》:“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据说清帝乾隆还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可见湖心亭在当时人们心中之地位。
      湖心亭建在西湖中央。亭子所在的小岛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三者被合称为"蓬莱三岛"——其中,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则是"方丈"。

(湖心亭俯瞰)
      我们现在看到的湖心亭,据说是公元1953年重建的新亭,为一层二檐四面厅形制,金黄色琉璃瓦屋顶。通过无人机拍摄的照片,这湖心亭身披绿色,亭亭玉立,无疑是西湖中央的一个绝色美人,让人流连难以忘怀。
      在这个小小的蓬莱岛上,湖心亭的旁边,还竖有一块碑刻,上写“虫二”二字,“虫二”的另一含义是“风月无边”,虫字上一撇,正是繁体字“風”的中间部分,系清乾隆帝的御笔。传说乾隆帝游西湖,上了小蓬莱,于湖心亭小息时,见这里的风景美好宜人,带给人无边舒适的感觉,恰可用“风月无边”来形容,于是欣然写上“虫二”二字,暗示这“風”和“月”去掉边框,留下“虫二”,让有心之人去品味鉴赏,岂不美哉?
 
(西湖“虫二”碑刻)
      现在想来,那时那景那人同在一框,天、地、人,风、月、亭和谐相处的意境,风流儒雅的乾隆帝倘若直接用“风月无边”来描述这一切岂不显得俗气了些?

(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原为琅琊寺僧人智仙所建。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自号“醉翁”常到琅琊寺亭内醉饮吟诗,并在此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的佳句,后人故将该亭取名为“醉翁亭”。
      特录原文如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名亭的来由,今日特聚而议之,当然是源于爱而不得也。这四亭之中我也只是到过湖心与爱晚而已。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