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要和平,不要战争——读《安妮日记》有感

2017-07-19 14:55 本文来源:未知 作者: LINDAN 点击量:
 
要和平,不要战争
——读《安妮日记》有感
 
      关注到这本书是源于之前去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关注的官方公众号的一篇推文。里面说到《安妮日记》是一本关于一个13岁女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德国纳粹党迫害经历的真实内心记录。真实记录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们要知道这对于那段惨痛的历史是多么珍贵的记忆,于是我找来了这本书仔细的阅读,它不如小说那样我可以迅速一目十行,我很认真的阅读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作者的小情绪,每一个小感触......
      安妮生在一个富有的德籍犹太人家庭,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离开了德国法兰克福,躲藏在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安妮在文中的前半部分基本都是描述仓库里发生的琐碎日常。仓库里是如何进行艰苦藏匿的,狭小的空间内大家怎样让生活正常进行的,仓库里家庭成员间的微妙关系如何变化的,安妮自身微妙的成长和变化......许多对话和安妮的自白都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狭小空间里在乐观背后压抑、紧张和恐惧的画面。安妮日记的后半部分看的让人压抑和紧张,仓库时不时有人突然的“到访”,随时怕被发现举报的恐惧,房子外随时听见的飞机轰鸣声和炸弹在身边炸裂的事实,都让仓库里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的紧张。此时人性显得那么脆弱,安妮显得那么的无助。
      但是安妮的文字却又显得坚强和乐观,即使是在最恐惧、痛苦的黑暗时刻,安妮也仍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她在日记中写到“我相信今天失去的幸福一定能从大自然里再找回来。有信心和勇气的人也决不会困死在不幸的遭遇里”。这些话语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这让我联想到现在依旧正在发生着的残酷战争。伊拉克、叙利亚这些地方的常年战乱已经给无数平民带去了永远的伤痛,特别是那里的儿童。至今,我仍然无法忘记一则关于叙利亚战争的新闻报道,照片里的一个叙利亚小男孩,布满灰尘的脸上流淌着鲜血,他两眼放空,就那样安静的坐在凳子上,没有哭闹,稚嫩无助的双眼告诉我们他刚刚经历了一次突然的袭击,是怎样的残酷经历让一个本该活泼玩闹的孩童竟变得如此无言与沉默。因为战争,安妮也同样经历着战争带来的折磨,她的日记时间停在了1944年8月1日。在1945年3月,安妮在德国一个集中营中死去。我很心痛,无情的战争到底何时才能结束,何时能够让这些无辜的人们过上没有硝烟弥漫的生活!
      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据资料显示,《安妮日记》发行量已经超过三千万册,在中国也有多个译本。荷兰成立了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把那间密室改造成"安妮弗兰克之家博物馆",无数感动于安妮乐观、坚毅和勇气的人,无数渴望世界和平的人都会来到这里感受安妮曾经的经历。是的,我想,安妮正如她所愿,她还活着。我想,无论是对于处于战乱国家的平民,还是对于遭受恐怖袭击的国家的人民,又或是目前国家安定的我们来说,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期盼和平的心是一样的,我们也都将带着安妮这份对和平向往的坚定继续与战争抗争,并口中高喊着,“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