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总医院进修心得
2017-04-18 11:23 本文来源:未知 作者: 卢义展 点击量:
2016年3月6日,我启程前往南京,计划在南京军区总医院进修学习6个月。2000多公里的旅程,我没有感到丝毫的疲惫,那是因为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室以及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师在我心中扎根很久很久了……
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于1929年,原名为中央医院,为民国时期的顶级医院之一,也是当时卫生部所在地,由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的刘瑞恒担任首任院长,抗日战争期间,医院辗转长沙、重庆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更名,现名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间加上“南京”二字是用以区分后来成立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因为历史的原因,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南京军区总医院,简称“南总”。
众所周知,南总的特色在于普外科与肾病科。普外科疾病中的肠瘘,它既可以是普外科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可以是腹部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曾经让多少普外科医生谈之色变、畏之如虎。肠瘘是普外科医生在行医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话题,往往也是普外科医生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肠瘘的高发生率以及高死亡率,让无数普外科医生迷茫、纠结。肠瘘这只拦路虎在州医院普外科同样存在,2012年年底转往南总救治的符某某病例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我在南总学习时也查到了该患者的诊治病历。从60年代起,南总普外科的领军人物,黎氏三兄弟之一的黎介寿院士,看准肠瘘及腹腔感染这一高难领域,知难而上,勇攀高峰,系统研究了肠瘘的成因、病理生理基础、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诊治的要点难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南京人心中,黎院士被称之为“研究一根肠子到底的人”。他在60年代创造性提出一整套肠外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70年代提出“设法使瘘自行愈合,手术是最后的治疗选择”的新见解,这一创新的治疗理论使国内外医学界对肠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研究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腹腔感染、处理瘘口、营养支持、手术技巧等完整的治疗方法,解决了带血蒂管肠浆肌层片修补复杂肠瘘手术的难题,创造了运用腹腔灌洗引流控制腹腔内感染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肠瘘的自愈率并缩短了疗程。他创造性发明了“黎氏三套管(也叫黎氏滴管)”,摸索出肠瘘后的多种置管方法。营养支持上提出充分利用可利用肠道的理念,瘘管远近端肠管均充分发挥作用,消化道内容物的再收集远端注入等理念。迄今为止,他所领导的全军普外科研究所接收的1000多例肠瘘病人,治愈率高达92.6%;手术的成功率为99.1%,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他编写《肠外瘘》一书,已经成为普外科医生必读的经典。他培养了任建安、赵允召、李维勤、李宁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后继者。
我在南总8病室学习,是专门的肠瘘及腹腔感染专科,同时也是全军普外科研究所。这里的口号是“来到8病区就像到了您的家,这里不仅治疗您身体的伤痛,还会抚慰您受伤的心灵”。8病室几乎都是来之全国各地的疑难重症患者,部分来自于国外。我在这里主要学习了大量的肠瘘、胰腺炎、克罗恩病、放射性肠损伤、广泛腹腔粘连肠梗阻等疾病。肠瘘在这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实它除了包含有小肠瘘、结肠瘘之外,还有胃瘘、胰瘘、食管瘘、子宫阴道瘘、尿瘘等。我系统性学习他们对该类患者的各个阶段各个难关的处理,如出血、感染、脏器功能紊乱、内稳态失衡以及营养不良等等。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来自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马姓患者,因胆道手术后继发了十二指肠瘘,不远千里辗转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患者家属及原手术医生来院后不停说着“请你们救救患者啊,他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入院时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有大量黄褐色渗液,腰背部可见引流管3根,其内有黄色脓液引出,腰背部大量溃烂面,直至会阴部。入院时生命体征紊乱,命悬一线。入院后诊断为“十二指肠瘘;腹腔感染;贫血;营养不良;胆道术后”。入院后立即置“黎氏管”多腔隙引流,启动肠内及肠外营养,实施引流液过滤后回输入远端消化道,同时积极补充蛋白及抗炎支持治疗。一周后患者转危为安,三月后实施了确定性手术,痊愈出院。
在黎介寿院士的带领下,科室纪律严明,多年来有着良好的工作习惯。这里实行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坚持三级医师早八点及晚八点查房制。随时发现住院患者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处理。这里的医师必须具备重症患者抢救的基本知识,如科室走廊备有6台呼吸机,随时给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备用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包,备有床旁B超机、心电图机,以及各种正压负压吸引装置,各级医师均能熟练掌握运用。在肠瘘病人的处理上,采用生长激素与生长抑素序贯疗法,结合各类繁复的引流技术,同时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的置入,综合管理,疗效显著。工作之余,科室医生往往专注于科研论文的写作与教学,晚八点查房后加班到凌晨1点左右是常事。正如黎院士教导我们:“外科医师要做到三会:会治病,会科研,会讲课”,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大道理。对于我们进修人员,他提出了“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的十二字方针。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科室里面放手让我操作,使我亲自操作并掌握了腹腔深部引流管的放置、肠瘘患者远端可利用肠道的寻找、鼻空肠管的放置、肠内营养的合理配置、严重腹腔感染的控制、各类肠瘘的手术时机的把握等等。
在南总的学习因为医院的三甲评审以及医院普外科专业的重新配置安排,我被迫中断学习并返院。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满满,我非常珍惜在南总的学习时光。这里的学术气氛感染了我,这里的良好学习风气影响了我,这里的创新精神激励着我。我将这里优秀的东西带回州医院,运用我所学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回院后的第一月成功救治一例27公斤的十二指肠瘘患者,后续不断有胃瘘、小肠瘘及结肠瘘患者从我院普外科治愈出院。我在去年底加入了湖南省普外科学会肠瘘学组并成为首届委员。以后我将在肠瘘及腹腔感染专业的道路上更加努力,不断前进!
初次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
整洁的肠瘘病房
亲手制作的黎氏引流管
回院后治愈的第一例十二指肠瘘患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