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太清宫
2017-03-27 15:41 本文来源:未知 作者: 暗 香 点击量: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俗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的盛名,当然是得益于崂山的道教了。
据史料记载,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汉书》载武帝在崂山“祠神人于交门宫”时“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相传,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张廉夫率徒众来到崂山,但见“烟云缭绕;峰峦接天,洞壑深幽猿奔猴戏;岗岭远峻树牵藤连。峭石如排牙,势欲吞人;陡崖似天障形难过鸟。岭上云化作龙游,竟由脚下飞去;涧中水溅成细雨,直向头上喷来。偶遇樵翁,但觉此山有灵,常逢药童,即知当地存仙。”进得山来,张廉夫觉得道业将从此山起,关键是要找一个落脚的好地方。于是,师徒翻山越岭,竟然看到了大海,极目望,这大海“漫无边际,包容五湖四海;广有容纳,吸吞八河九江。不见兴风,潮赛银山鱼入穴;无须鼓气,澜涌巨波唇脱渊。波光斑粼,浮得金箔千万片,益舟楫而兴渔利;浩瀚澎拜,升起祥云百千朵养地气而蕴豪情。”最后,师徒来到崂山东南端,但见一弯碧水向大海,七座山峰三面围,真正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张廉夫觉得此处与《黄帝宅经》中的绝佳圣地甚是符合。于是,张廉夫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秋,在自己40岁生日那天,和徒弟们完成了三间木石结构的建筑(茅庵),并将尧、舜、禹、三帝供奉其中,定名为“三官庵”。后因道场渐渐声名远播,修道者纷纷而来。于是,众道士又在“三官庵”的右侧修了一组房舍,这排房舍的主殿被取名为“三清殿”,殿中供奉了“道德、灵宝、原始”的神位。
来到崂山太清宫风景区。进入道观前,我即被一块镌刻着太极八卦图,上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石碑所吸引,尽管它和“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的大石碑一样,都是后人所敬刻,却也说明了太清宫在道教场所中的地位,这里就是道家所谓的“洞天福地”。
一幅太极八卦图,勾起来我的联想,某弹丸小国的国旗上不是也赫然绣有同一图案吗?朔其渊源,彼“八卦”自然与中国本土道教文化中的“八卦”同宗同源。同属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小国寡民的自卑心态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有的人竟然想把历史颠倒过来。一个个如小鬼长成了精一般,个个忘宗背主,也想过过山大王的瘾而全然不顾意淫。纵观历史演变,周边小国有哪一个能够逃脱曾为中华帝国一部分或藩属之国的命运。
今天要游览的太清宫,位于崂山最南端的宝珠山下,环围宝珠山七座山峰,主峰为老君峰,左侧依次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侧依次为重阳峰、蟠桃峰、西王峰;南面是崂山头,西南面是碧蓝的海湾,称“太清湾”。从大的范围来看,是三面环海,一面靠山;从小的范围来看,则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形成海抱仙山山抱海、山海相依、负阴抱阳的独特地理景观。由于被三面群山环抱,挡住了冬季北来的寒流,又因南向大海,保证了气候的温暖湿润,故而形成了独特的近似江南的气候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国各地的植物均能在此生长。难怪顾炎武有感而发“山深多生草药,而地暖能发南花”,斯地无愧于“北国小江南”之美誉,是最适宜养生居住的风水宝地。
太清宫自西汉张廉夫初创开始,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多次扩建,形成了以、三清殿、三皇殿三大殿为主体而构成的房舍154间,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三官殿供奉了“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了“道德真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则供奉了“伏羲”“神农”“轩辕”三帝像。此外还有建有元君阁、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
三官殿内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就是儒家一贯推崇备至的圣贤尧、舜、禹。相传尧时敬天爱民,上有天相,以风调雨顺而被后人尊为天官;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被尊为地官;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殚精竭虑,治理了滔滔洪水,故被尊为水官。道家造神来源于民意,把造福于天下苍生,草根群众认可的先贤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神,自然立地气也有底气。因为顺应了民意,所以才立于不倒,得世代沿袭地顶礼膜拜。 在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真武属水,水德柔顺,滋润万物,雷神“主天之灾福……司生司杀”,至刚至烈,两神相对,一柔一刚,正应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辨证思想。古人常常将道教教义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言老庄思想,中品言内外修炼,下品言符箓方术。太清宫开山祖师张廉夫认为,所谓三清者,非神也,此乃修炼过程中的“初、中、高”三个阶段。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主旨以“道”贯串于天地万物之中。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三清殿就有一幅对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联语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该联完整地表达了道家对宇宙和社会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派生而得,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三清殿供奉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三清神像,其中道德天尊即为老子。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为一级洞天,各有天尊主持。道教认为,人可以得道,“道之在我之谓德。” 因此,道家注重涵养道德,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并经过刻苦修行,启动灵感之后,方能获得宝贵的修真秘诀,从而沿着正确的修身道路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崂山太清宫三清殿前的“化三清,立三皈,演三纲,历代纲领。掌五行,传五戒,治五常,古今长存。”的楹联,说明了道家对个人道德修炼的重视。
什么是神?张廉夫说:“敬之于心灵,尊之于行动,教之于大化,献之于大众,则为神,除此之外就不宜称神。”或许,这就是在三清殿的正殿供奉三清真神原意和秘密之所在。在正殿的两侧,依照方位,东西两厢分别设有偏殿。东偏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西偏殿祀西王母,道教将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东华帝君是天上阳神的主管,西王母是天上阴神(女神)的主管)供奉在自己的庙宇中,供人们祭祀,也有“上应天,下应民”之意。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为躲避中原的兵乱,沿着边隅一路北行来到崂山太清宫。此时,太清宫两处大殿已经颇具规模。虽然足够云游的道人前来居住,但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李哲玄认为,只有两处大殿与道家哲学不符,应再建一座才好。于是,在众道人的努力下,第二年开春,李哲玄亲自带领道友们开水渠、通甬道,栽花植树。到了夏末,大殿基本建成,按照李哲玄的提议,在主殿供奉了中国古代的三大祖先:伏羲、神农和轩辕,大殿也由此定名“三皇殿”。为了点化众生,殿前书一楹联曰:“意隐邪恶任你烧香无点益,心怀正大见我不拜有何妨”。
在近2200年的道教发展过程中,太清宫留下了大片的古树群。有资料称:至80年代末,太清宫风景区存有古树名木及珍稀树木114株,其中树龄在2100年以上的2株,树龄不足2000年在1000年以上的6株,不足1000年在500年以上的19株,500年以下300年以上的17株,300年以下100年以上的60余株。国家一级保护的古树占总数50%以上。
在太清风景区,有木本植物400多种,草本植物1000余种,其中象棕榈、广玉兰、变叶木、红楠等江南植物也有170余种。可见,崂山太清宫与其说是一个道观,还不如说是一个古老的植物园。
太清宫内最多的古树当属银杏树,仅百年以上的古银杏就有21棵。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5棵,700年以上的有3棵,500年以上的有8棵。三官殿大门两边有两颗古银杏树,一说均为雄性,一说一雌一雄,游客们各说各的,依着自己的兴致,向人们解说这两颗相依相守银杏树历经1000余年里所发生的种种故事。倘若两颗树真的是一雌一雄倒是与道教“一阴一阳”的教义所符,或拟于人则言情于海誓山盟也未可知。其实,银杏树最大的特点是有性别之分。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为什么叫公孙树呢?这是因为它生长缓慢,爷爷种下的树,到了孙子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故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儿不种白果园”之说。如果是几十年一开花,几十年一结果,或许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树精下凡人间也未可知。
在三官殿院内曾有两颗耐冬树。其中,左边的耐冬树龄有600多年,相传是明朝张三丰所植,隆冬时节,满树红花,白雪一下,像是树上落了一层红色的雪,故为“红衣花神”。左边的耐冬为山茶花中的名贵品种——重瓣白雪塔,树龄也有400年,据说开花时节与旁边的绛雪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曾是太清宫冬季的一大景观。可惜这两颗古耐冬在2005年时渐渐枯死。我们现在看到的两颗耐冬树,还是从其他地方移过来的,自然不是原物。但导游介绍时并给游人介绍说这段心酸,而是捡好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你觉得“绛雪”碑刻前的这棵山茶树就是张仙人所植。然初来太清之人,大多来去匆匆,不知就里,多被导游的善意谎言,骗的唏嘘不已。
出三官殿西门,可见一巨石,上书“逢仙桥”三字。传说,当年被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封的崂山道士刘若拙曾在一个雪后除夕的清晨在此见到一位老人,起初并不在意。老人与他交谈几句后走了,刘若拙忽然想到没有问这老人从哪里来,只好寻他留在雪地中的脚印,但再也找不到第三个。刘若拙这才相信自己遇到了上仙。该巨石边现仍有一棵老树弯弯曲曲地生长着。树干盘旋而上,绿叶遮天蔽日,老树身上长出的不少疙瘩,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感觉。这就是太清宫内的“龙头榆”。古榆树干苍劲扭曲,似虬蟠,又似巨龙盘旋奔空,宛如苍龙翘首,根部承山顶清泉泽润,枝叶繁茂,荫地亩许,蔚为壮观。据说是刘若拙所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太清宫内最古老、神奇的树当属三皇殿院内的一株古柏。即 “桧柏”。树高22余米,树干围3.75米,冠幅东西向有11.7米,南北向为14.2米,传说是太清宫开山始祖张廉夫所栽植,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因植于汉代,所以人称“汉柏”。这棵神奇的古柏,干如青铜根如石,历经沧桑,是太清宫无言的见证。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株古柏从树干上又长出两棵不同类别的树:一株碗口粗的凌霄盘旋绕在古老高大,挺拔刺云的柏树上,直达顶梢。把这“世上只有藤缠树,哪有树缠藤”的古训展现的淋漓尽致。凌霄盘树尚不为奇,奇的是这棵凌霄完全寄生在古柏身上,在土地上没有留下自己的根基。更神奇的是,在这棵古柏枝干的一个小树洞里竟然还寄生着一株“盐肤木”。“ 盐肤木”即五倍子树。这种树本来具有耐干旱瘠薄的特点,加上这里气候湿润温和,仅仅凭借一个小小的树洞,不仅年复一年的生存下来,而且花繁叶茂,最终形成了甚为奇特的“三木一体”现象。细细品味,这一奇特现象至少包含了四个意义:一是三木“共生”,柏树是乔木,凌霄是木藤,盐肤木是灌木;二是两叶“共存”,柏树为针叶,其他两种为阔叶;三是落叶木与不落叶木“连体”,柏树为长青树,其他两种为落叶树。四是开花木与不开花木“共荣”,柏树不开花,其他两种都开花。
这株可敬的汉柏,就好像一个伟大的母亲默默收养了两个漂泊无依的游子,历经岁月的磨难、时势的变迁,亦然不离不弃,和谐共生。似乎也在太清宫道家千年清修的熏淘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道教思想中“好生之德“与“有容乃大”的真正教义。
到崂山太清宫,不得不提清代文人蒲松龄。蒲松龄一生曾两次到崂山,在许多地方留下足迹。老年蒲松龄寓于此,日日与牡丹、山茶相对,触发灵思,孕育出优美神话故事《香玉》,文中白牡丹和红山茶变成美丽的女子,与一位书生谱出一段缠缠绵绵的恋情,引得无数书生为之向往。而关岳祠里的一面小墙,传为当年王七学道投机取巧的碰壁处。蒲松龄将传说写成书,取名《崂山道士》留给后人无数启迪,成为不朽名篇。
漫步太清宫,我无数次被这里的参天古树那伟岸身躯和其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树龄所震撼。其撷取日月之精华,受人间丑恶之蹂躏,经历朝风雨之摧残,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堪称生命之典范。人类在这些树的精灵们面前,无论是嫉妒、还是羡慕或是怨恨、都显得没有丝毫意义。人的生命在它们面前确实是渺小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