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混乱中的坚守——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2016-11-02 14:40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龙建明 点击量:
 
      我们对习以为常的日常用语是否确切掌握了?对司空见惯的表达方式及其要传达的意义是否确定无疑?所谓的“清晰表达”能否逃脱歧义?语言的“不确定性”是否是一种必然?……这些问题不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扰,但其中个案现象仍然不时地引起我们的注意,甚至造成现实的影响。
      维特根斯担的《哲学研究》是语言哲学的代表作,是作者集十六年研究的结晶,体现作者对日常语言现象的百般思索,涉及“意义、理解、命题、逻辑等概念,数学基础、意识状态以及其他论题”。本书貌似笔记,从头到尾以“片段”方式呈现,似乎很零碎。语言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混乱和“悖谬”,让本书的分析在逻辑上呈现出从多个现有的“怀疑”和“否定”,然后走向新的“迷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从头到尾是以“语言现象”来“说话”,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语言有着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哲学构建与表达的不可推卸的使命,正如书中所言“哲学的一整片云凝结成了语法的一滴水”,因此本书呈现出无休止的思维跃动。作者似乎无意或无力跳出语言的魔咒,而读者也无需被带进沟里,毕竟本书能帮助我们增进发现、启迪思维。
      哲学认的是“死理”,哲学家都钻牛角尖,他们都倾向于把自己认定的那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维特根斯担认为,哲学是在所有存在之前即已存在之存在,哲学研究不是创造,只是发现。他的哲学研究从逻辑学开始,第一著作是《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表明了作者哲学研究的发展和变化,但从中仍然可以窥探出作者对逻辑的确信。在逻辑哲学看来,逻辑是颠扑不破的东西,是认识“世界”的手段、甚至是“世界”的内在和本质的东西。逻辑借思维得以理解,思维借语言得以呈现,而语言的“不确定性”削弱了它呈现思维、追溯逻辑的功能。我们姑且不论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如何,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意义的关系不可忽略,语言的“不确定性”现象的存在也不可否认。除了在外交辞令和文学世界中,在日常语言运用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不确定性”视为语言的缺陷。所以,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语言的理解离不开“语境”,经常还要借助表达的语调、表情、肢体等等。你内心的意向和思想未必能表达出去,而歧义的思想可能会传递出去,带来意外的后果。
      回到现实中来,语言的“不确定性”值得重视。曾经有个真实的事例:一位实习护士跟随带教老师准备给一个病人进行肌肉注射,突然外边有事需要带教老师出去一下,带教老师把吸满注射液的注射器递给实习生,告之“慢点打”,而当带教老师回来后,针已打完。后来追究责任,老师说已经交待“慢点打”(在湘西可理解为“先别打”),可实习生说“我就是慢慢打的啊”。这就是语言“不确定性”给闹的。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现场,能不能补救一下呢?当然可以,老师再明确一句“等我回来再打”,就好了。所以,歧义是服务行业用语的大忌。同样是服务场所的电梯提示语音,“一路走好”“再见”之类,在宾馆听起来很舒服,在医院就是不一样,不如改而效仿公交车到站提示语音为“XX楼到了,进入请当心”。这是语境的把握,不能怪人家多心了。
      网络社交便捷了,其实也有不足,就是难以弥补“语境”的缺失。或许随着虚拟程序越来越高,网络社交即如真实谋面,则可有补于一二,但语言本身的天然性缺陷还是不可能完全弥补。但是,无论语言本身存在多少缺陷,我们都无法抛弃它,而只有选择相信语言。语言的缺陷,最终只有语言来补救。
                          
书名:哲学研究
作者:[奥]维特根斯坦
译者:李步楼
版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1版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