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巫医的梦呓——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2016-06-03 10:41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龙建明 点击量:

 

      如果说中西医在某些领域有从内容到形式的惊人相似,那无疑是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诊疗,民间称之为巫医,而非精神分析疗法。
      弗洛伊德把梦作为可以用语言再现的精神活动,既作为精神分析的对象,也作为思想溯源的路径。《梦的解析》一书,无疑是迄今最为伟大的精神分析学著作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意识里,他是当仁不让的知梦者,是同时代最为权威的解梦者。现在看来,确实名不虚传。他不仅有心理症患者提供的大把的梦例,而他本人明显也是一位被梦纠缠不放的人,对梦的本身有着由远及近的多重体验。他深信梦带来背后的精神价值,所以他在解析的同时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重构”。他津津乐道的“梦思”就是他追求的梦的价值的部分所在。在梦的材料、内容、运行程序及其各种特点,他极尽想象描摹之能事,独创性地提出了“审查制度”、“凝缩作用”等新奇术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也常常引起后人的共鸣。
      对“梦的象征”的大胆预设和大量引申,特别是在文艺理论等领域的推广运用,是弗洛伊德理论招致“毁誉参半”后果的最大根由。他太固执于为梦找到滥觞之所,且太确信于梦思必起于人生之童年、起于人性之原始。而这种结局,不妨视为一切理论企图展现“绝对真理”力量的自信和野心的必然代价。
      《梦的解析》的逻辑演绎,并未带来“拔云见月”的无限清醒,而是牵引着读者走向更大的神秘和复杂。虽然弗洛伊德信誓旦旦地指出梦都是愿望的达成,但除了他的信徒,他人难以尽信。热衷于影视作品的新读者,也许更倾向于相信《盗梦空间》《头脑特工队》《催眠大师》等银幕叙述。
      正如弗洛伊德所感叹,我们对大脑不同区域功能、精神装置及其运行机制还不甚了了,更谈不上对它们进行准确描述和客观推演,神经解剖更无法与精神分析进行无缝对接。时至今日,我们对梦的理解似乎并不比弗洛伊德时代高出几许。
      但每个人都几乎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有着自己不同体验的“梦境”亲历者,几乎没听说过有人宣称他或她从未做过梦。作为经验的个体,不同的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会有不同的看法。
      作为一部洋洋大观的著作,弗洛伊德几乎是在书的最后才表达他对“病”与“梦”的关系之见解,以至于我差点认为他忽略了这方面的思考。经由作者表述之后,我不得不为他的深刻见底所折服。他在很大程度上(不完全)承认梦是潜意识的产物,并准确描述了一种精神病发生的过程,即“潜意识”在突破“潜抑作用”、被过度激化以致压倒了“前意识”、既而占领“意识”之后,导致人的精神装置的错误控制和错误发动、错误运行,于是导致了精神病。这一点极为不简单!
      但“病”与“梦”的相互关系如何,作者不作另一个向度的阐述,没有探讨“梦”在非正常精神状态下的表现机制。现实中,梦多了会伤神,神伤了会多梦。从常识的角度看,二者有点像“鸡”与“蛋”谁先谁后的问题。过多的梦,必然是精神的“负资产”,不仅仅会造成精神负担,还会增加人的神经负担,而不是像作者所说的“梦与睡眠质量无关”。
      “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关键词,但仅仅用“潜抑作用”、“审查制度”将它们阻隔开来,显得不够严谨。常识似乎表明,意识基本上无法干预潜意识,而潜意识却会在不经意中偷偷溜进意识里,白天的“灵光一现”然后“倏忽不见”,就是此般情形。这说明至少在正常人那里,意识的活动是单向的,即使在梦里也不外乎如此,除非这个人“疯了”。因此,正常人的梦是无法按愿望设定的,即“意识”在梦的运行机制中是失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更加确信“梦是潜意识活动的产物”。
      弗洛伊德坚持梦的第一手材料即为当天所发生的东西,至少是最近发生的,倾向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实是对他所固执的“审查制度”的一种妥协,或者说是一度程度上的矛盾。诚如之前所言作者没有指出“病”对于“梦”的作用一样,他未能对“意识”在非正常状态下直接作用于“潜意识”的情况作出单刀直入的理论洞见。当一个人真正“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时,那么意味着这个人的梦正在走向“理性化”、“意识化”,渐渐成为“潜意识”与“意识”媾和的“病床”,导致这个人慢慢迷失于现实与梦境,最后干脆分不清楚了。很多臆症和精神障碍患者,他们把虚妄视为现实,或者对自己刚刚引发的非理性行为视若“梦醒即忘”一般的不存在,甚至在不适宜场合作出天才般的表现,难道我们不能说他们在很多时候就像活在梦里一样吗?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非正常”状态下,即在“潜意识”能够无界限地擅自闯入(而非偷偷溜进)“意识”领地时,两者就会混淆、混同,于是就可确定这个人“疯”了。
      在这本书中,弗氏对经常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梦游”现象只字不提,让人觉得这是梦的理论的一种缺憾,而事实上本书的理论宽度也不足以解析“梦游”现象,除非他同意“梦游”是精神分裂的一种症状。因为“梦游”表现为精神和行为的组合。但从前段我们的分析来看,似乎可以将“梦游”视为潜意识主导下的两种意识的混淆。如果“梦游”状态被拉长到白天,那我们也不得不对“梦游”者的精神状态进行一番新的评估。精神病人和“梦游”者究竟有什么两样呢?他们都活在另一个维度的世界里,外界事物对他们精神投射机制都是“正常人”难以理解的。
      梦是对潜意识抑制的一种有限释放,某种意义上让人感觉到一定的自由,但要有度,因为梦的泛滥意味精神的灾难。对于任何一个常年被梦困扰的人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个深受“失眠”和“多梦”之苦的人来说,梦还是尽量少做为妙。所以作者对梦必定是“愿望达成”的断定也值得推敲。如何解决“梦”的失控问题?我们没有绝对精准的方法,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现实精神要足够强大,生理健康要不断改善。
      弗洛伊德把梦作为精神的图景去解析,然后形成一套不甚完整、但是略显极端的理论,然后以医者的笃定,双手奉送给亟待心理暗示的心理症患者,这期间他和患者都将这些理论说辞视为对症的良方,其过程尤如煞有介事的巫医给病人进行念念有词的施法。正因为如此,弗洛伊德要求接受治疗的患者必须相信他关于梦的理论是千真万确的。
      不论读者如何阅读,都丝毫不影响《梦的解析》本身的不朽,作者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不容置疑。只要我们用心拜读,这部著作都会给我们新的启发。如果有一天,梦的所有奥妙被悉数掌握,甚至“催眠大师”可籍由人工智能等外在工具对梦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解析,人的内心世界伪装将被撕开新的口子,世界将少了许多人为的故作神秘。
 
—————————————————————————————————————————————————
书  名:梦的解析
作  者:[奥]弗洛伊德
译  者:赖其万  符传孝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版  本:1986年8月第1版,1986年12月第2次印刷
(此版本标注“内部发行”,印制质量太次,纰漏、讹误较多,加上年月太久,好多页面字迹不清,建议读新版本)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