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职业精神”必须hold得住

2016-04-28 15:26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龙建明 点击量:

 

“职业精神”必须hold得住
——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读史如阅人。我四年前读《春秋左氏传》,书中不少人物仍然让我挂怀,特别是晏子(晏婴)。“晏子使楚”,说的就是他老人家故事。此公身上有一股精神魅力,足以引为范式。司马迁在《史记》中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即恨不得做一个马夫追随在晏子左右。且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一段文字: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丁丑,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短短的三段文字,荡人心魄。第一段文字是说,齐庄公与大将崔杼的老婆有奸情,被崔杼杀死,群臣畏惧,晏婴冒死前往哭丧。随从问他,要不要为君死难,要不要跑路?晏子讲,国君不是为国家社稷而亡,是为私欲而死,我不是他的家臣走狗,不必死君难;国君之死非我之过,我不跑,何况国君已死,无处可跑。《史记•管晏列传》说他“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剔去封建思想成分,套用现在常用的一句话,即公职人员就要“受公之托、忠公之事”。第二段说,弑君者操纵拥立新君,要群臣向拥立者表忠心,轮到晏子,他说自己只忠于国家社稷和岗位职守,身居公职自有担当,问心无愧。第三段本是后话,却是本文的题内话,说的是当时负责记录的史官秉笔直书,忠实履职、虽死无畏、前赴后继,可歌可泣。
      对于晏子及史官的表现,如果光是点“赞”显得“弱爆”了,真是直叫人肃然起敬、击节称赞,因为他们身上有一股强烈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我们也叫“敬业精神”,香港习惯称之为“专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什么?在职场畅销书中众说纷纭,不是空洞说教、玄之又玄,就是细支末节、过于片面,多不得要领。
      “职业精神”的指涉可以表述得既简明、又准确,即:人们从事某个职业就要有该职业从业者的样子,也就是“做什么就要有做什么的样子”。现在舆论批评所说的“当官没有当官的样子”“老师不像老师的样子”,虽然说得很笼统,但矛头直指“职业精神”。说晏子有“职业精神”,一句话,就是他作为人臣始终有人臣的样子。
      首先,“职业精神”要有专业技能,要懂行。“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本质要求是必须会做事。在分工社会,干任何一行都是专业的,做业务必须精益求精,管理也逐步职业化。在古代臣子那里,这叫有才干、有谋略。这容易理解,不必赘言。
      其次,“职业精神”要有态度,扮好职业角色。既然职业精神由“人”表现,那此“人”不仅要追求“精通”,还要力求“像样”。比如处理工作关系和工作事务,行使决定权力不能受个人好恶所左右,不能让“情感”和“趣味”干扰与工作搭档的配合程度,也不能因为对上司不爽而影响执行力度,要就公事公办,因事而为,秉公行事。现实中不乏其人,他们与上司私交平平,甚至被穿小鞋,但工作中该做什么就好好做,在他们心里面,只服从和服务于作为工作关系的上司,而丝毫不论上司“这个人”究竟是谁。在其位、谋其政,岗位设定需要你做什么就要专心专意好好干。
      其三,“职业精神”要“公”“私”之间泾渭分明。无论是谁,职业都不应该是人生的全部,即使在帝王那里,也有“江山”与“美人”之分。要把生活中的“做人”和工作中的“做事”划出界线,自觉得做好身份转换,就像演员分清“戏里”“戏外”,既要“入戏”还要“出戏”。前一段表达的意思其实包含了“不要把个人化的东西带进工作中”,但还不够,作为职场中人,同时不能把工作的事情带入生活中。这当然不是指在八小时之外的加班加点,因为那仍然是工作。我们说的,首先是不得据“公权”为“私器”,其次是不要“公事私为”“公事私聊”,不要把工作上的事作为生活中的话题,特别是绝不能把职业内部信息作为个人圈子的谈资。一个部门,如果人人都是大嘴巴,“政令未出会议室、小道消息满天飞”,则管理上的“职业精神”已无从谈起。邓颖超说过,周恩来从来不会告诉她工作权限能够获悉之外的任何事情。不会把工作诉诸于家人,也是邓小平一生固守的原则。他们无疑是实践“职业精神”的典范。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妨在法度之内尽情释放个性。但特定的职业有特定的要求,做什么就拿出做什么的样子,切不可失去“职业精神”,否则就不配。“职业精神”可经传习点化悟出,可凭自修自持得来,关键是认准了就必须坚持,不可退却,毕竟如今的处境和晏子的时代不同,坚持“职业精神”不必动辄以性命为代价了。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09年10月1日; 第3版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