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医院文化建设三部曲

2016-04-26 10:12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高微元 点击量:

 

      广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运行各方面、全过程的综合存在,凝结过去的积淀、当下的追求、未来的展望。狭义的医院文化,是指附着于人和物质的“精气神”的存在。医院文化建设是现代医院竞争自觉的产物,从国外引进、在国内渐成风气还是最近20年的事,很多管理者对医院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建设规律认识模糊、把握不准,平时纸上写写、嘴上说说,图的是跟风、赶时、充门面,心里不以为然,着实可惜。医院文化未必要高大上,关键是方向始终如一,贵在坚持不懈,过程不断强化,结果不断积累。医院文化建设也不用耍“迷宗拳”,可以按套路来,只要有心即可为,但打好“组合拳”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要“想”,也就是要做好规划和设计。有人把这个环节称之为“策划”,但其实截止目前,国内医院文化建设与真正意义上的策划还相距甚远,实际上无论于“心”于“术”,医院文化其来有自,对“策划”的需求并没有想象那么大。对于有年份的老医院来说,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是“回头看”,主要由医院文化建设的专业团队在院史中加以“钩沉”、“升华”,回首曾经过往,盘活精神家底,甚至在“国家文化史”的层面运思千载,寻找文化源流的对接。通过《医院文化二十年:医院的魅力》一书,可见国内各大名医院对待文化建设大致如此。这些医院热衷于站在某个历史节点(如院庆)去回顾、梳理文化脉络和资源,突出人物和荣誉,把代表人物奋斗史中的精神因素归集起来,把重大荣誉的精神背景扩展开来,让文化基因以“正统“的名义传承和放大。“皇甫精神”与302医院品牌树立,吴恺英精神与安贞医院文化建设,可看作这方面的典范。“医院精神”、“院训”、“院歌”等提炼性文字表述,则是“想”的结果。与历史厚重的老牌医院略显不同,新建医院的文化建设重在基本定位,集中表现为“定好起点”,其实仍然是面向未来的历史关照,比如要考虑到“定位”如何在今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其次要“做”,也就是要找准载体并积极落实。通过“想”的环节,医院文化已经被强化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但作为医院建设的一部分,还要为“想”找到执行的路径。就像宗教,“想”好了只代表完成了教义和仪式的设定,接下来是做,即虔诚的执行。如果我们把既定的“医院精神”这个设计比作“十字架”,那就要让干部职工把这个“十字架”佩戴起来、供奉起来,并在诸如“做礼拜”等日常仪式中付出行动和虔诚。任何医院文化建设都应有一套成熟的“固定动作”,比如“纪念5.12”、下乡义诊、定期开展主题文娱活动等;同时还要推出一些创意动作,赋予医院文化新内涵、新价值,比如医院的公益承诺、创新追求、服务提质。“固定动作”做好了,可以起到串连作用,使医院文化建设“不冷场”、“不断档”。无论是“固定”还是“机动”动作,都应以制度的形式进行安排,执行良好的制度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医院文化载体很多,关键是建设者要真正重视并设法发挥其作用,比如可将“医院精神”付诸人物雕像等实物。很显然,“做”也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过程。
      最后是“讲”,也就是要把医院文化的力量传播开来。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化是软实力,必须借助宣传思想工作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彰显出来。习总书记在谈到意识形态工作时,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医院也要讲好“医院故事”、做好“医院文章”、传递“医院魅力”。从内部宣传来说,想好的事,就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号召大家行动起来,让每个人自觉担当医院文化创造者、传播者的角色;从外部宣传来说,做好了的事,就要大大方方地说出来,让社会知晓、关注,这不是为了邀功请赞,而是为了给医者正名、给社会添能。过来,很多公立医院认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医院影响力的打造不重视、不给力,甚至不屑为之,医院影响力委身于患者的口耳相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医疗服务市场,显得很被动。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注意到,某个医院发生的事件本来极富文化意义,但因为决策者不以为然、宣传出手不够快,其意义很快就被其它医院的同类事件冲淡了。绝大多数的医务人员日复一日地坚持做好事,医院几乎天天都在修成善果,每天都有大把的感人的“医院故事”发生,但因为自己没有大声讲出来,最终还是被动地由极少数不良事件的负面报道左右了我们的舆论处境。这是一个“通病”,也是一个“硬伤”,以至于不时有官员对卫生计生领域的宣传工作颇有微词。反过来说,医院宣传大有可为,可为业务发展和环境改善造势,可为医院文化建设张目。
      总之,医院文化包罗众多,医院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没有办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决策者真正重视、加强统筹,需要大家共同参与进去、活跃起来。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