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杏林撷萃详细

集体行走的英雄史诗——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2016-04-15 16:23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龙建明 点击量:

 

      在可以求证的人类行走史上,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无与伦比。
      深深吸引我去拜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是,作者饱含景仰的写作动机,以及义无反顾的写作态度。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序言中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斯诺的讲述,让身为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无限神往,并以走心之笔大写一番。为此,他执意重走长征路,历经十余年方才成行。
      书中引人入胜之处,不止是历史事件本身,还在于作者独到细腻的笔法。全书三十一章,前二十九章重点写长征途中的故事,以时间和路线为基本线索,以对敌战役、对抗环境、内部斗争等为主要情节。可能是考虑美国读者对历史人物的陌生,抑或是他本人对长征人物的情有独钟,人物成了本书最核心的灵魂和骨格,而且有血有肉。
      作为涉足历史的探寻者,他被大力水手一样的“历史原貌”紧紧牵引着。他一一寻访长征亲历者,努力补齐历史的碎片。同时,他希望笔触直抵英雄的精神领地,探究东方乃至人类英雄主义的究竟。面对漫漫长征路上的群星璀璨,以及巨龙腾挪长空的凌然浩气,作者仿佛一度深陷入英雄史观的怅惘——英雄是究竟卡莱尔所谓的“历史的主宰”,还是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时势的奴隶”。但在一路追索中,作者走出了隐晦。他带着美国佬与生俱来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甚至杂糅西方浪漫主义的想像,偶尔将长征类比于美国史上的西进运动。只是历史的存在令他感到愕然: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在穷山恶水中英雄啸聚、转为天地精英,在看上去最不可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缔造了新中国!50年后的1984年,作者进行访谈,长征英雄已壮士暮年,但他们身上的洋溢出来的精神和气质仍然令作者深深折服。长征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红一方面军8万人从江西于都河出发,历时一年到达陕北,所剩不足区区4000人!但是,这4000人是中国革命最炽热的火种,足以燃烧整个中国。这场人类无与伦比的集体行走,汇成了一股摧枯拉朽、破旧立新的洪流。作为读者,我任身心随之跌宕起伏,分明读出了字面背后的潜台词,那就是“行走可以穿透一切”。当年,丽贝卡•索尔尼凭借《浪游之歌》漫步“行走的历史”时,此书已风靡全美,但索尔尼却未能进入书中、一睹恢宏气概,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有时候,我愿意把阅读作为走近古人、抒发意气的过程。这本书让我从中目睹多面的英雄。红军将领打仗有如耍酷,玩的是“勇敢者的游戏”。杨成武作为先锋沿途披坚执锐、一路所向披靡,飞夺泸定桥写下了空前绝后的传奇。王家祥上演了现实版的“刮骨疗毒”和堪称总统级的“彻底戒烟”。1933年4月,王稼祥因弹片击穿髋部并进入肠子,在无麻药情况下做了8小时手术,伤口几年不能愈合,只能腹中插入橡皮管,必须长期服用吗啡以至成瘾,于1936年被送至莫斯科医治,期间通过突然戒除法,彻底解除了吗啡依赖。陈毅一介书生,让警卫从他那髋部伤口挤出几大碗带血的脓水,其中还夹着一块坏死的骨头,警卫吓得不轻。还有那30名长征女兵,贺子珍、危秀英、刘英、蔡畅、康克清、李伯钊……她们用生命的激情在历史画卷中绽放出最美的“红花”。贺龙和萧克一见如故、手足情深、至死不渝,张闻天和刘英“冷水泡茶”、终于情定一生,无不彰显了英雄内在的“儿女情长”。
      邓小平在长征路上为了真理死守底线的超凡定力,在中国重大历史转折中羽化为对未来30年的远大定见,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在首次阐述“中国梦”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援引毛泽东同志当年攻占娄山关后写下的豪迈诗句,可视为当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继续长征的历史情结。
      此书取名为“前所未闻的故事”,本意可能是针对外国人,而作者也在用自身的努力对抗历史关键细节的湮没。掩卷之余,我不禁自问,难道当今国人就对长征了如指掌吗?我们不要满足于抽象化、概念化的长征。长征不该被遗忘,不能仅仅作为点缀历史幕布的一根绵延复杂线条,而应该将长征及其精神镌刻在心底,让历史的遗产永远召示后人、启迪来者。
 
                                                                                   
书  名:《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作  者:(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译  者:朱晓宇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4月1日第1版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
在线投诉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