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边缘的想像——读《长尾理论》
2016-03-29 11:18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龙建明 点击量:
一本经济学理论著作,竟然让我畅快地连读两遍!这就是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是对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丰饶经济现象的原理概括,网络市场也是直观理解长尾理论现象的现实切入点。在理论边界为无限的网上购物平台,为数较少的单个热门产品大卖,非热门产品占据绝大多数,单个非热门产品相比热门产品销量小,而且单个非热门产品销量越来越低,但再不热门的产品都会有人问津,在一定周期内都会产生销量,甚至非热门产品销售总额还要高于热门产品。通过需求曲线反映,热门产品作为短头高高在上,但曲线很快下落到较低位置,然后以平缓下落趋势向右延伸,宛若一条长长的尾巴,但曲线直至最后仍然没有触到坐标的横轴。换言之,网上经济时代,供应品种无限多,选择可能无限大,人们不再被热门产品和大众选择所左右,任何选择都具备可能,只要有人卖、就会有人买,小众的、冷门的商品市场贡献不可小觑,几十个百万人的大市场和几百万个数十人的市场的结果是一样的。这就是“长尾理论”要表达的基本意思,虽然它的内涵远远不止于这些。
作为对原有经济学理论的再充实,长尾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视域。长尾理论虽然彻底颠覆了帕累托法则——即管理思想界长期以来引为圭臬的80/20法则,但它似乎无意以终结者的形象捣毁一切,也未曾否定市场经济的大热门现象,而是引导我们进一步关注大热门之外的小热门现象,提醒人们更加重视大热门之外的非热门甚至“冷门”商品的叠加效应。长尾现象之下,经营者不用再纠结于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货柜和仓储卖“俏货”、赚大钱,不用再斤斤计较市场和生产的“边际成本”,可以大胆地“广撒网”、“大铺货”,从而可以满足消费者最大可能的需求。它的出现,是一种标识,揭示了伴随网络时代的经济新现象,演示了无限的可能。当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津津乐道地例举iTunes、亚马逊、维基、eBay等网络销售平台时,肯定没想到如今淘宝、京东、孔夫子旧书等现象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正好说明了长尾理论是如何应运而生的。
作为对网络文化的一种阐释,长尾理论对固守在我们意识中的“常识”是一种深刻的调整。不难看出,长尾理论的文化寓义深远,它告诉我们,大热门代表的大众文化貌似代表大多数的口味,但其实是抹杀了为数不比“大众”少的“小众”的口味,大热门现象只是短缺经济时代人们“选择受限”的一种结局,而一旦进入丰饶经济时代,大热门的原有吸引力就随着消费“选择可能性”的无限扩大而被支解了。不仅如此,长尾理论还是经济领域对文化多元价值的一种力挺。“利基市场”、“缝隙市场”、“冷门市场”等小众市场,不仅有自己的市场,而且迎合了大众市场之外同样“众多”的饥渴心理,为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者延展了选择空间。从这个意义来说,人们应该调整对文化现象“大不如前”、“一年不如一年”等想当然的判断,比如春晚总遭人诟病,其实不完全是春晚本身的问题,而是现如今文化消费空间大了,我们文化消费趣味“各有所爱了”、挑剔了、多样化了,我们有了“不喜欢”的权利了,所以不论怎样都会有人不喜欢。我们不可能再为一个文化产品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我们不能因此断言《渴望》等电视剧代表了“后无来者”的历史最高水平,然而这正是我们的幸运,不是吗?
作为对文化心理的再现,长尾对当下各领域的启示无疑是深层次、多重性的。长尾理论会激励我们发挥边缘的想像力,激活边缘的创造力。当我们对待所谓的“边角料”时会更加认真、更加在乎,因为那时我们会认为“边角料”仍然是一块“料”,仍然有它们存在的价值,社会资源会因此利用更加充分。在“长尾”指引下,当我们掌握某种资源或某个领域(包括掌握了某种公权力)时,会更注重各层面、各角落的关照,任何人都有可能关注我们,我们也要做好回应任何人的准备。打个比方,一个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综合医院,不能因为惯常思维作用,认为某些学科需求相对较少就忽略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而应该坚持整体平台有多大、相应学科也要有多强,因为你的病人基数够大,各种病人也会够多。同样,在竞争过程中,大医院面对本地区各种相对弱小的医疗服务主体(甚至包括坐堂郞中、江湖游医等),均不可忽视,更不可无视,因为不论人家在你眼中有多差,都必有其市场,都会挤占你的市场份额。因此,不论是什么医疗机构,即使是有实力的医疗机构,要想在市场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宣传手段,扩大自己的知晓度,让自己挤进患者的选择范围。
任何一种理论,只要是真的有理,就会对我们有指导的意义。长尾理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把我们的思维引向被忽视或遗忘的角落,让我们关注那些并不显现但是真实的存在,也许这种存在就在我们的身上、就在我们的心间。
长尾理论/(美)克里斯•安德森著,乔江涛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