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美国朋友
2016-03-23 16:15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汪 宁 点击量:
今年过年二姑从美国回来,随她一同回来的还有她的小儿子——我的堂哥,以及堂哥的小女儿Amy。
因为年龄相近, Amy和很快我的女儿海洋成为好朋友。Amy能听懂而且能说部分中文,我原以为这下好了,沟通不是问题,两个小朋友,多少是个伴,她们也不会感到孤单,可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刮目相看”。
那天大家在客厅 ,我妈从厨房端了些香梨出来,先是递给海洋,我看着海洋伸手去取最大的那个时,赶忙示意:“海洋,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大的给Amy。”女儿很听话,马上就换了个小点的梨。
Amy可能觉得奇怪了,她问:“洋,你不喜欢吃梨吗?”
“不是,我喜欢。”
“可是你只拿给最小的啊?”
“因为,谦让,要让给你啊。”
“为什么让给我?我哪里不好吗?”
眼看小朋友为了这事起矛盾,我赶紧出来打圆场,并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了一遍,让Amy知道,海洋让梨不是因为Amy不好,需要得到特殊照顾,而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听了故事后Amy释怀了,边吃梨边说:“我不喜欢孔融,他不诚实。”
我目瞪口呆:“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孔融不喜欢吃梨,但是他又要找个好的理由证明他是喜欢吃梨的,证明他大公无私。”Amy接着说:“他不喜欢吃梨应该勇于承认就好了,又没有人在乎。还有,孔融为什么要给弟弟安排个大的呢?这不公平,弟弟有自己的选择。”
我又问:“Amy,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
“我?”她不假思索的回答:“把梨放在那里就好了,喜欢吃的就自己拿好了。”
“要是梨不够呢?”我故意钻牛角尖。
“女士优先,弟弟就不要吃了啊。”
我顿时觉得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小姑娘到底还是存在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了。
一个傍晚经过团结广场,乐声震耳,广场上穿着统一服装的大妈们在跳舞,我们每天看见,觉得习以为常。可Amy非要从车上跳下来:“是游行吗?到办公厅抗议吗?”
“不是,是爷爷奶奶们跳广场舞。”
“哦,我知道了,我在网上见过的。”我顿时懵了——原来广场舞的早已名扬四海了啊。
“我可以看看吗?”Amy说:“给大家增添麻烦了,我保证只看15分钟。”
从头到尾Amy一直非常兴奋:“Party每天都开吗?她们都好开心啊!衣服上面是真的金属吗?真是太好了!”“设备哪里来?场地是市政建设的吗?这么多人聚集真的不需要报备吗?真是太好了!”“不需要购票吗?没有限制吗?任何人都能参加吗?真是太好了!”“… …” 一连串的“太好了”好像是在教育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一样。一直以来大家都围绕扰民,抢占地盘等负面新闻报道广场舞,我们见多了也习以为常,没想到从不同人的眼中,居然能看见美好,看来我也确实需要换个欣赏的角度了。
临别前的几天,Amy嚷嚷喉咙痛,流鼻涕,还有点发热,如果是海洋,我一般是自己去药店买点药吃吃就行了,但是是Amy,我想还是带她去医院看看吧,虽说是亲戚,但好歹也算半个外国人,带去州医院显得我重视嘛。
呼吸内科人挺多,挂号,然后排队。坐等的时候,Amy好奇的东瞧瞧西逛逛,反复问我:“这么多人,没预约能看上吗?”
“保证能,”我肯定地说:“挂上号就会给我们看的,但是预约的话我们可以不用排队。”
“为什么不预约呢?”
“因为你昨天没告诉我你不舒服啊!”
“昨天预约今天就不用排队吗?这么快啊!”
大约一个半小时就轮到我们了。这时我突然想到网上一直在说,国内的医院喜欢什么滥用抗生素,什么乱打点滴啊等等,要是真这样,我该怎么补救补救,不要丢咱们的脸啊!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设想完全是多余的,梁医生连退烧药都没有开——说38度以下不用吃药,多吃点新鲜水果、蔬菜,饮食清淡一点,注意适度休息,然后就让我们回去了。路上我还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也和国际这么接轨了,幸好没带她到小诊所,说不定还会让没尝过打点滴什么滋味的Amy尝个够。
该回国的时候到了,Amy一改往日礼貌的形象,死拽着沙发脚不肯回去,说一定要变成中国人。她说酱板鸭好吃口味还不同,说上医院不用预约可以直接看病,说到菜市场可以随便买菜,说可以跳广场舞不用学交际舞好开心,说和盛堂晚上也很热闹可以逛街,说有火锅吃还能送到家里来,说坐高铁可以飞起来,说楼上楼下有小朋友还有海洋可以一起玩,说干什么都不要给小费而她也没有钱… …
看着纠缠中的Amy,海洋抬头告诉我:“妈,她好可怜,幸好我是中国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