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读懂中国的人——读习近平著作《知之深爱之切》
2016-01-29 15:08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龙建明 点击量: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意思是经世治国之才,必经基层历炼,从基层选拔。2013年,习近平同志引用过这句古话。在我看来,此话在习近平身上,也是恰如其分。
刚刚出版的《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的相关文稿,涉及内容广泛。读其文而识其人,全书体现出治理一方的谋略和气魄,表达了为官一任的志向和情怀,格局开阔,气象深远。
现在看来,从书名到内容,该书都很应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组织建设、改进党的作风,无不与当下一络相承。至于在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刚刚起步,很多干部群众对改革认识片面,很多思想观念还转不过弯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就为改革创新大声疾呼、大刀阔斧,从思想和体制机制上破旧立新、独树一帜,对实施人才战略精心布局、全面出击,对“靠城市吃城市”、破除单一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工作理念大胆筹划、果断行动,这些正是当下领导干部所必需的。
翻阅此书,我们从作者的身上读出了答案。中国之大,人多事杂,要为官从政,办好中国的事,必须读懂中国。该书的作者就是一个真正读懂中国这本大书的人。
他熟悉广大基层,深知百姓最需要什么。深入中国最底层,他有“童子功”的厚底子。他15岁扎根陕北贫困农村,吃尽苦头,从“反动学生”到“受苦人”的好后生,然后从团员到党员再到大队党支部书记。7年之后,他发现“再也离不开人民”,并决心“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1982年,他从北京主动要求“沉”到基层,来到正定工作。后来南下,致力于地方发展,思想和实践积淀出像《摆脱贫困》这样厚实的著作。了解这些,人们就不会诧异,他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百般执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万分笃定。
他了解民族过往,深知国家未来要走向何方。他好学深思,精于运用传统智慧,在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时至今日,风格依旧。每到一处,就把那里的历史人文翻遍、吃透。同时,对过往事物,理性主导、辩证思考,而非一味地主张“国粹主义”。1984年,在分析某一社会现象时,他深刻地指出,“‘知足常乐’的哲学严重阻碍我们民族的振兴”。革故鼎新是他骨子里最坚定的信念。铭记民族百年屈辱,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是他站在历史的高处,以惊世的远见,对亿万神州的百年梦想和磅礴力量的深度集结。
他辨清问题实质,深知中国应该怎么办。该书谈理念和思想,从容大气,谈问题和措施则很具体很直接,从来不躲闪、不含糊、不遮掩,问题导向明显,无“政绩”形象顾忌,逮住问题一抓到底,分析问题一针见血,解决问题一招致胜。解决问题有观点、有方法,抓住实质,解决根本。对人才不足问题,出台放宽政策、博揽人才《九条》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作风问题,抓住领导干部、各级组织这一关键,下猛药、出实招。对发展问题,始终把改革作为一把管用的钥匙,指出“解放社会生产力,解除旧有观念对人的桎梏,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今天,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到“五个发展理念”的深刻阐述,中国的改革与创新呈现出所向披靡的锋锐之气,可谓其来有自。
一个团队的领队深知每一个人,知人善用,这个团队就会出业绩。一个单位的领导全面掌握工作的短板和不足,锐意改进突破,这个单位就会充满活力。一个地方的官员对所辖区域了如指掌,精于调度指挥,这个地方就有前途。一个大国领袖读懂了他的国家和民族,充分聚合前进的意志和力量,这个国家就大有希望。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有望,国民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