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廉耻 知敬畏 懂感恩———和在院研究生、住院医师谈规矩说感恩
2019-06-20 00:00 本文来源:未知 点击量: 0明廉耻 知敬畏 懂感恩
——和在院研究生、住院医师谈规矩说感恩
田茂友
年轻意味着什么?年轻是蓬勃的勇气,敢于尝试和承受失败的韧性;敢于大笑或大哭,敢于直面侮辱,也敢于反抗一切压迫。
年轻意味着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去追求理想,同时又意味着有一点点的鲁莽自大。
年轻意味着财富,也意味着机会,更意味着有资本,也就是说您还有很多机会,还可以从头再来。
年轻意味着你拥有最大的财富,那就是时间。但你却有最大的弱点,那就是经验和见识。所以,即使年轻也不要放纵,不要轻狂,而是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因此,他对我们青年提出了六大期许:一要树立远大理想。二要热爱伟大祖国。三要担当时代责任,四要勇于砥砺奋斗。五要练就过硬本领,六要锤炼品德修为。作为年轻人,共和国伟大事业的接棒人,只有坚决地按照领袖的要求去锻炼自己,规划人生,才能在未来的仍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我今天到这里只想和同志们聊三句话,希望我们共勉:
一、人生在世要明廉耻
什么是廉?“廉”就是廉洁的操守;“耻”是指人应有的羞耻感觉。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这句话原本出自《管子•牧民》。在《管子•牧民•四维》看来,所谓“国之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而《管子•牧民•国颂》则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国之四维承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所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国之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会倾侧;缺了两维,国家就会危殆;缺了三维,国家就会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这四者不能偏。
“礼”指上下有节;有礼,就不会超越节度。“义”指合宜恰当的行事标准;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廉”指廉洁方正;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耻”指知耻之心;有耻,就不会同流合污。因此,治国用此四维,就可以使君位安定、民无巧诈、行为端正、邪事不生,于是国可守而民可治。
毛泽东同志曾告诫说,“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可见,明廉耻,是一个人在世立身的必修课,我们年轻人尤其应该如此。
二、人知“敬畏”天地宽
“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谨慎,不懈怠。
人无敬畏,必然无耻。两者互为转换。敬畏之心,廉耻之感虽然是个人的德行,但是它关联的却不仅仅是个人,更关乎着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衰。人存敬畏,知廉耻,则正义流行;人无敬畏,行无廉耻,则邪恶大行其道。
我们年轻人需要敬畏什么?在我看来,有这么几个事物是我们必须敬畏的:
一是“敬畏自然”。自然是生命的母亲。阳光、空气、草木、河流、矿物、鲜花、果实,是造物主为人类建造的家园,自然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山川造化、飞禽走兽、演化出气象万千、风情万种。自然是我们生命的依托,智慧的源泉,我们的生命就是自然的有机构成,所以我们要敬畏自然。爱护大自然一草一木一水一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题中之意。
大自然诞生人类,说明它是尊重人类的,相反人类更应该尊重大自然。从表面看人是父母所生,事实上是大自然有了人的光子信息,人体胚胎才能吸收来自大自然的这个光子信息,将胚胎长大成人,人是父母所生,同时又是大自然完成对胚胎暗物质的激发。大自然是天然资源,人与大自然应该互相尊重,保持珍惜和爱惜心态。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极力主张在“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天、人两级的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
二是“敬畏人民”。人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构成,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场。人类的全部意义和价值都在人民之中,人民中有不尽的智慧和能量。能够决定社会的走向,民如水,“洪波涌起,水何澹澹!”海涵万物,载舟覆舟。
人民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实践成果的价值主体。坚持人民立场,敬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98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历史。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对代表自己利益的执政党的选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自觉适应人民的新要求,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不断地赢得民心、凝聚民力。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敬畏之心须臾不可忘却。一个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对你的服务对象有所敬畏,试想,当一个人在你的面前什么都不用隐瞒时,你是不是应该对她的勇敢,对她的奋不顾身感到敬畏?只有当你用真心和精湛的技术,换来患者的信任,让他觉得你才是他可以托付生命的人时,你的工作和人生才有价值。
三是“敬畏生命”。生命的内涵是指在宇宙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长、繁衍、感觉、意识、意志、进化、互动等丰富可能的一类现象,其外延可以包括生化反应产生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氨基酸结构,以及真菌、细菌、植物、动物(包括人类)。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生命的民族。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清明节”( 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等。)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又称“鬼”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祭祖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共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鬼” 节。这三大鬼节,实际就是古人敬畏生命的一种固定仪式。“清明节”与 “上已(si)节”( 俗称三月三,纪念黄帝的节日。)融合后形成的清明节,是我们古人对生命从生到死一个轮回的追思和感恩的节日。贯通清明节的核心价值意蕴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表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敬重。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可见,清明节是礼赞生命的节日,一个看似简单的节日蕴涵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命感通意识”,“寒食禁火的生命关怀意识”,“扫墓祭祖的生命承传意识”,“ 踏青春游的生命欢乐意识”和“插柳植树的生命培育意识”,以及“ 生命的可贵与担当意识”和“ 追求生命价值永恒的意识”。
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生命的这种崇高与美丽,值得我们去敬畏。
如果其他人不敬重生命尚可原谅的话,作为白衣天使的我们,如果没有一颗对生命有所敬畏的心,那他是绝对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因为对生命的敬重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最基本的要求。
四是“敬畏组织”。我们所说的“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组织”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形态;“组织”是一定人群乃至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着特殊的约束力和发展力。当你进入医院工作,医院这个特殊的社会细胞就是你的“组织”,因此,“组织”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体的力量,“组织”的宗旨和纲纪大而具体,既是我们个人言行的紧箍咒和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护身符。
五是“敬畏规矩”。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礼记•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规矩是一种社会属性,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乃至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完善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准。只有守规矩,才能保护自己的自由和权益,构建更美好和谐的社会。孔子称:“克己复礼为仁”,按朱熹的解释:“己谓身之私欲也。”荀子认为,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的结论是“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可见,没有规矩(道)来限制人的欲望,礼义文理皆亡也,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就是这个道理。
敬畏,就是敬重、畏惧。古人云:畏则不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对法规心存敬畏,自觉遵守规章,就会主动做到“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自然也就与违法乱纪行为无缘,既不用害怕“夜半鬼敲门”,也不用担心“背后戳脊梁骨”。只有畏法度,才能让懂规矩、守纪律成为自觉。
明大臣万钢有句名言,叫“畏法度者最快乐”。因为,“畏法度者”往往也会是守法者,他们自然不会受到法律的惩处,也就不会去体验那些人生最大的悲剧和痛苦。而那些“不畏法度者”,则往往会成为违法者,最终必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失去自由,失去亲人和朋友。所谓“畏法度”,就是指敬畏法律而遵纪守法,熟知法律而循规蹈矩,避免法律惩罚而不越雷池。法律敬畏意识是把法律当作信仰、尊法敬法,当作红线、不可逾越,当作底线、不可触碰,是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判断。如果无视法律约束,作奸犯科,违法乱纪,即使躲过一时,内心也会惶恐不安、备受折磨,时刻担心东窗事发,何谈快乐?可见, “畏法度”是我们追求快乐的底线。
六是“敬畏学术”。学术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认识研究的深入程度,即揭示其所反映的客观规律性。魏源曰“人有恒言谓之学问。”学术能给人、社会、组织“定方向、定方位、定方法、定目标。”凡是社会思想都是以学术为根基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可见一斑。学术博大精深,慎密细致;学术无止境也永无定格。学术有其自身的品格和操守,敬畏学术,就是尊重科学,就是培养我们秉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念。
七是“敬畏崇高”。崇高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位,是一种追求。人求崇高便为高尚。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界定为“凡一切与它相比都是比它小的。”360百科解释“崇高”,指雄伟高大的意思。同时又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崇高感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的抗争过程中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崇高是人类自觉实践的产物(不顺利)或巨大矛盾冲突获得美感(以悲伤痛苦获得力量,肯定人本质力量,不自由中得到自由)或自然界(不平凡)崇高的价值载体可以是艺术作品,也可以是人的现实活动,例如改造征服自然或社会斗争等。崇高的基本含义是指高尚,指在精神、智力或道德上具有卓越杰出的牺牲精神。(唐)柳宗元在《哭张后馀辞》中对崇高的解释很简单,他说:“子之崇高,无愧三事。”“三事”,指事父、事师、事君。他认为,能够事父、事师、事君的人,就可以称作一个崇高之人。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书中,认为,“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然而在这方面,人类已经遭到了根本性的溃败,这溃败是如此地彻底,其他所有的败坏都由此而滋生”。可见,敬畏崇高,学习崇高,实践崇高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三、学会感恩多福报
安徽省黄山市黟(yī)县西递村 “履福堂”有一名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可见,读书学习是人的一生中,最永恒的话题,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的学习永远在路上,永远不停息。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
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读了多少书,也不是参加了多少培训课程,也不是拿了多少证书和学位,而是要把学习的东西灵活运用,同时去悟,去反省自己,去改变,如果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但是从不去反省自己,从不觉悟,从不改变,我们将永远都无法让自己真正的成长和蜕变。真正的学习就是不断的反省自己,不断觉悟的过程,让自己不但成长而且蜕变,一次次蜕变的过程就是获得智慧的过程。
一个人到底有不有智慧,主要看两点:一是要看他是否学会了做事与做人。人生在世,总是要做点事。要想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事重要,做人更重要。先学会了做人,才能做好事。曾国藩修身,讲了五个字即“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尊重对方人格平等;“静”,即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不能急躁;“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恒”,持之以恒,求仁得仁。连孔夫子这样的圣人都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我们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更不可藐视任何人。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有信心,事情做好了,做人的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要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这是因为人格在空间上决定了做事的空间。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是因为做事和做人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就永远有可以付出的资本。做事越多,付出越多,收获越大;懒惰越多,收获越小。人生就是由这样一种惯性趋势操纵着,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这种惯性趋势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只要我们养成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的习惯,我们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贡献社会、造福人类的资本。
要想学会做人,必须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要学会做事先学会做人,前提是必须有激情的。这样,就能把额外的工作视作机遇、就能把陌生人变成朋友、就能真诚地宽容别人;就能充分利用余暇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会抛弃怨恨,变得心胸宽广;就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就会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我们自身内心不能充斥太多的欲望和杂念,如果心里填塞了太多的沉重和负担,就无法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人生在世,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所以说,这中间的距离不论多远,如果没有信任和沟通,人就不可能经历苏醒的过程。
二是看他是否懂得感恩,会不会知恩图报。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义”。感恩,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体现,是不忘他(她)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她)人”。 感恩是一种社会美德和社会责任,是一个人立身做人的基本思想境界。
人之所以为人,拜父母所赐,我们之所以能够长大成人,首先应该感谢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孝之始也。”感谢父母给与了我们生命。要使我们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努力学习,成功地工作并健康地生活,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是父母教会人生第一句话,搀扶走过人生第一段路,提醒下好人生每一步棋。儿女长大成人,父母业已老去,曾经健康的体魄变得衰弱,曾经伟岸的身躯变得佝偻,曾经矫健的步伐变得蹒跚。
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拥有的是一颗冷酷绝情的心,身上所体现的必然是自私、贪婪和虚伪。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决不会一味埋怨生活,也决不会为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斤斤计较。常怀感恩之心,就会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的赠予。
学会感恩,遇事可以做到平心静气;学会感恩,才会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会感恩,才会淡泊名利,处理好争与让的关系;学会感恩,就会争难让易,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学会感恩,左邻右舍就会和蔼可亲,和睦相处;学会感恩,就会毫无怨言,帮助弱势群体,去躬耕践行自己一生的信仰!
懂得感恩的人,会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这个社会将充斥着冷酷和无情,很难想象这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
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并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愿感恩的心改变我们的态度,愿诚恳的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愿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愿健康的性格收获我们美丽的人生!
如果生活的每一天,你我都充满着感恩情怀,学会宽容,学会承接,学会了付出,懂得了回报。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个好心情,因为在生活中会发现美好,我们会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对于生活心存感恩,你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比抱怨更重要的是自己为改变这一切做了哪些努力。感恩之心足以稀释我们心中的狭隘和蛮横,还可以帮助我们度过最大的痛苦和灾难。
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佛”经常教导人们要“报四重恩”,一是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是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三是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四是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我们感念众生旷劫供我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花草树木供我赏悦。
佛教是讲究轮回的,感恩与福报能相互作用与转换,让人受益无穷。在佛教看来,福报实际上是一种自身前世的业报与今世修行与否的能量体现。能量高的人具足智慧与聪明,健康与美丽,乐观与豁达,顺缘多于逆缘。而能量低的人则要么智商较低、面貌丑陋,要么易生精神痛苦与各种疾病,多灾多难,逆缘多于顺缘。因此,感恩是一场福报,值得我们好好去实践、去珍惜。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要求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这是党的领袖对年轻人的一种期许,一种要求,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践行和遵守。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用心做事,就一定会成功的!因为,无论赶路人什么时候开始动身出发,星光都会不离不弃;用心做事的人,也许会耗费很多时光,但时光换来的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只要你好好努力,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拥抱这个世界,这世界也会用心准备给你一份丰厚的酬劳。